09SFDX
当前位置: 苏州都市网 -> 消费

深圳跟进“认房不认贷”楼市新政,开发商:抓紧窗口期卖房

时间:2023-08-31 08:03   来源:证券之星   阅读量:10367   

广州之后,深圳成为第二个跟进执行“认房不认贷”的一线城市。

8月30日晚间,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发布《关于优化我市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的通知》。

《通知》称,为更好满足深圳市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经深圳市政府同意,居民家庭申请贷款购买商品住房时,家庭成员在深圳名下无成套住房的,不论是否已利用贷款购买过住房,银行业金融机构均按首套住房执行住房信贷政策。

该政策自2023年8月31日起施行。

深圳执行“认房不认贷”政策,是落实主管部门提出优化调整房地产政策的具体表现。

8月2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优化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的通知》,要求对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进行优化,并将此项政策作为政策工具,纳入“一城一策”工具箱。深圳是广州之后,第二个跟进执行的一线城市。

对于政策的落地效果,多名业内人士认为,“认房不认贷”政策切中刚需及改善痛点,可以满足更多合理的居住需求,预计短期内成交量将有所上涨,但长期仍要看供求关系的变化。

首付压力大减

“认房不认贷”政策带来的最直接变化,是改善型买家的首付压力大减。

根据深圳目前执行的住房信贷政策,首套房首付三成,二套房首付最高去到八成。以置换客群购买总价500万元的房子为例,“认房不认贷”前,首付五成,首付金额250万元,月供在1.27万元左右;“认房不认贷”后,首付三成,首付金额150万元,月供在1.77万元左右。

可以直观看到,“认房不认贷”前后,置换群体的首付比例减少两成,首付金额减少100万元,但月供增加约5000元。

图源:乐有家研究中心

“认房不认贷”政策将利好改善型买家以及新市民。

乐有家研究中心表示,深圳作为移民大城,近年来涌入数百万新市民。他们中不少人可能在家乡置业过,已经失去了首次房贷的名额,到深圳后受限贷政策影响,买第一套房就至少需要五成首付,置业安家的门槛更高。根据该机构的一项调查,21%的深圳市民希望获得的政策支持是,降低首付比例。

新市民贺俪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新政出台后,她看到了在深圳“上车”的机会。

贺俪四年前已在老家贷款购置一套住房,考虑到换房成本高企,有生育计划的她原本打算一步到位,在深圳购买一套三房住房。但由于仍有一笔异地的房贷尚未还清,在深圳购买总价750万元以上的非普通住宅首付比例高达六成,她不得不搁置购房计划。“认房不认贷”政策落地后,贺俪说,“周末可以继续看房了。”

“‘认房不认贷’比较贴合实际的市场需求,切中了目前刚需及改善的痛点,可以满足更多合理的改善居住需求。”乐有家营销总裁孟凡振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美联物业全国研究中心总监何倩茹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深圳跟进“认房不认贷”政策,对外地有房但深圳无房以及在深圳“卖一买一”的客户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利好,“因为首付款只需要三成,贷款利率还可以享受到首套房的利率优惠。”

不会带来房价的明显反弹

“认房不认贷”政策发布后,市场反应积极。

“新政对改善型项目比较有利,有实质性利好,可以增加客户池。但对于核心区的豪宅项目或者是外围区域的刚需项目,影响不大,最多是提振信心。”于爽补充称。

也有改善型群体表达了较为悲观的情绪。计划从宝安西乡置换到宝安中心区的王斐说,“虽然把房子卖掉就又能首付三成,但难点是怎么卖掉房子。”来自乐有家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末,深圳二手房挂牌量高达52561套,成交周期168天。

对此,于爽持乐观态度。“二手房卖不掉,不也是因为买方被首付、月供的问题卡住了吗?其实就是一个循环的链条,原来无法闭环,现在至少打通了。”

政策利好提振,是否会带来房价的反弹?

孟凡振认为,在当前供需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认房不认贷”政策可以进一步起到稳定预期的积极作用,但并不会带来房价明显的反弹。

根据乐有家研究中心统计,自今年4月房贷与二手房参考价脱钩以来,低于参考价成交的房源反而越来越多,达到63%,市面上80%的房源是以参考价成交的。

“当前深圳房价的水分与泡沫已挤压挥发,业主理性报价,买家为住而买房,投机需求锐减,市场更加稳定健康,也更有利于交易量回到正常水平。”乐有家研究中心表示。

何倩茹建议,各方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利好,切忌一有利好就涨价,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楼市的回暖。“我们预计短期内市场会受到一定的刺激,交易量将有所上涨,但长期一点还要看供求关系的变化。”

孟凡振认为,若能同时解决高房贷利率及二套高额首付比例的突出问题,出台针对性强的配套措施,将有利于满足更多合理的改善需求释放,扭转当前房地产交易市场的颓势。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