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考研”推动教育理念和行为的创新。
“反向考研”成为今年的“热词”,值得深思。所谓“反向考研”,就是“双顶”高校的毕业生报考“双非”高校的研究生,有人认为“双非”高校不是原来的“985高校”,也不是原来的“211高校”。简而言之,“逆向考研”是指学生从高一级院校到低一级院校深造的一种现象。
“反向考研”之所以引人关注,隐含着学生对“向下”考研的不理解和后悔。其实这种想法是没有必要的,有的同学去了“双非”大学的某个特殊专业。同时,“反向考研”现象也增加了学生多元化选择的可能性。这种选择不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成为一种成功的选择,对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挑战了“只有‘向上’考研才是学生的正道”的教育理念
“反向考研”的出现,是基于人们对大学之间存在水平差距的认识。在世俗的观念中,学生“向下”考研会被视为一文不值甚至是“失败”的行为。事实上,这种想法毫无意义。仅仅看一所大学是不是“双一流”大学就全盘肯定或否定它是不科学的,对个人学术地位的歧视是应该清理的旧观念。客观上,学生需要考虑个人学术理想、兴趣爱好、考研竞争力、学校位置、家庭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来选择考研学校和专业。单纯评价“向上”或“向下”考研的利弊是不客观的。
同时,学生要“上去”深造的想法也不符合个体发展规律。如果要求考上“高水平”院校的学生只“向上”读硕士和博士,且不说相应院校容纳不了这么多人,学生的能力也可能达不到要求。个人发展不能被高校本科录取水平“一锤子”砸。“向上”而非“向下”的发展观会导致学生自我实现受到束缚,有些人会承受生活中“失败”的心理负担。
提出了“重视学生多样化选择”的教育理念
“反向考研”现象突出。虽然人们对它有不同的看法,但它已经表明了一些学生对考研和研究生学习的多元化选择。这种多元化的教育格局蕴含着更加开放包容的先进教育理念,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当然,如果想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考研院校和学科,首先需要不同类型的院校和学科有自己的特色。目前,国家明确要求利用高校分类评估,促进高校科学定位,提高质量,完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引导国人接受多元人才观。我们渴望执行这项政策并收到实际效果。
注重多元化选择,也需要学生进一步唤醒主体意识,看淡学校名气、学术地位等外在条件,尝试各种学习体验。事实上,现代社会发达的信息技术已经为个人学习提供了相当便利的条件。现在的学生可以听到世界顶尖大学的大部分专业课。因此,学生的成功和发展并不完全与学校教育挂钩,这也使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道路成为可能。好的教育格局会给学生提供多样化、双向流动的机会,“反向考研”就是其中之一。
对管理部门做好引导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
“反向考研”现象反映了学生对未来深造的多元化选择。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学历而考研。对此,教育管理部门一方面要加强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保障考研公平竞争,同时做好相关引导工作。
首先要引导学生理性选择。建议同学们充分考虑自己的研究生目的、专业兴趣、学习能力、意志品质等因素,通过报名学校、相关同学或意向导师的网站了解学校和学科的具体情况和未来发展。引导学生以对自己负责、承担后果的态度慎重决策。学生一旦明确自己想要什么,以后就不容易受外界评价的影响,学习动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就会更强。最后,他们会学到东西,有所成就。
其次,要引导学校努力实践,用素质教育吸引学生。学校的水平和特色要靠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来达到。比如很多“双非”高校的导师,本身的学习修养就很突出,对学生的指导也比较勤快。因此,“双非”高校要做好对这类教师的宣传推介工作,教师要主动向愿意报考的学生传达教育教学要求、人才培养目标、治学态度和教学风格,吸引真正对此感兴趣的学生,投身深造,大有作为。
最后,要引导大众关注实际的人才,而不仅仅是学校的“标签”和学术地位。党政机关和国家单位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要求为目标的人才选拔使用机制。只有个人拥有公平的竞争机会,能够凭借真才实学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学生才能更加理性地选择考研目标。
总之,参加“反向考研”的同学可以满怀信心的好好学习,迎接未来。学生多样化的考研选择,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竞争是反作用的,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大好机会。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整装业务已成为定制家居企业这两年重点布局的领域。作为较早入局整装业务的欧派家居,去年实现整装收入超过20亿元,成为整装行业... [查看详情]